11月30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十四五”以來,我省把開發區建設發展作為推進新型工業化“六個突破”“六個抓手”的重要內容,引導企業、項目、資源要素等加快向開發區集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取得重要成效。數據顯示,前三季度,開發區工業經濟持續保持高于全省工業的發展態勢,有力支撐了全省工業發展。
強化頂層設計,把好“方向盤”。牢牢把握將開發區打造成為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引領區這一方向,堅持從頂層設計入手,推動開發區理清發展思路,明晰功能定位,加快轉型發展。建立“1+N”開發區高質量發展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省、市、縣三級協同推進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同時,推動全省各級各部門迅速轉變工作思路和方法,深化將開發區打造成為圍繞“四新”主攻“四化”重要平臺的認識。此外,還突出開發區以發展工業為主的定位,突出生產功能,引導企業、項目、資源要素等加快向開發區集中。前三季度,99個省級監測開發區實際管轄范圍內工業企業數占到全省的80%以上,開發區工業經濟持續保持高于全省工業的發展態勢。
突出產業發展,牽住“牛鼻子”。堅持將推動產業集聚集群發展作為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大力推進首位產業[]培育提升行動。制定并發布了首位產業指導目錄,還制定了產業招商行動計劃,建立了“兩圖兩庫兩池”,完善十大工業產業鏈圖,推進粵黔合作共建工業園區,引導開發區結合發展條件、產業基礎、環境容量等科學選準首位產業和潛力產業,推動政策、資金、土地等要素傾斜支持,引進一批產業項目,培育一批骨干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打造一批規模大、效益好、競爭力強的優勢產業鏈條,加快提升產業集群化水平。今年以來,全省開發區產業集聚效應進一步凸顯,上半年共簽約招商引資項目855個、同比增長44.6%,總投資2998億元、同比增長35.6%,累計到位資金441.17億元、同比增長21.1%;前三季度,醬香白酒、新能源電池材料等“風口”產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分別增長了50.1%、118.9%。
加大支持力度,細耕“責任田”。2021年以來,持續加大資金、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提升開發區功能優勢,全力種好工業發展“責任田”,夯實工業發展“主陣地”。省自然資源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商務廳聯合印發了《關于強化開發區規劃引領推動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指導意見》,省自然資源廳、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工業項目“標準地”和混合用地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優先保障開發區工業用地規模、用地指標;將推進工業項目“標準地”和混合用地改革試點作為產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改革的重要抓手,創新企業用地保障和監管方式,著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同時,我們通過地方政府專項債、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新型工業化專項資金等渠道,支持開發區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提升產業配套能力和承載水平。2022年,全省園區基礎設施領域獲得專項債支持額度達94.65億元,占全省總額度的1/5。
理順體制機制,激活“一池水”。堅持以改革“動能”提升發展“勢能”,將深化改革作為促進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先手棋”“當頭炮”,大力推動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走深走實,有效激活開發區發展的內生動力。同時,研究制定規范開發區機構編制和創新開發區管理運行機制的政策文件,創新建立全員聘任、薪酬激勵、績效考核三方面激勵機制,大力支持開發區精簡內設管理機構、剝離社會事務管理職能和強化開發運營職能,推動開發區建立機構精簡、職能明晰、運轉高效的管理體制,提升運營管理水平和服務效能,更好地聚焦招商引資、服務企業、發展產業等主責主業。截至目前,省級監測開發區內設機構已精簡到平均7個,93%以上的省級監測開發區已剝離社會事務管理職能,70%以上省級監測開發區成立單獨的運營公司并已實行實體化運行。部分開發區還實行了全員聘任制和績效薪酬改革,有效激發了干部職工干事創業熱情。
來源:貴州日報天眼新聞
記者:江婷婷 朱登芳 程潔